会议专题

针刺对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患者血浆P物质和β内啡肽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患者的疗效及血浆P物质和β内啡肽的影响。<br>  方法:选择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患者50例,采用调神化浊针刺法治疗,主穴:秩边、内关、百会、阴陵泉、中极、行间,针刺前嘱患者排空小便,患者先取卧位针刺秩边穴,针尖朝向前阴部,行提插捻转泻法,内关穴行提插捻转泻法;百会穴行平补平泻法;阴陵泉行提插捻转泻法;中极穴垂直进针,进针后针尖略向下倾斜,只捻转不提插,行泻法,使针感向前阴传导,留针30min,每日1次, 随证调整配穴和刺激强度,7次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在治疗前及 治疗后第4周末进行NIH-CPSI 评分,并检测血浆P 物质和β 内啡肽,检测于治疗前当日清晨及治疗后4周,应用北京海科院生物技术中心的试纸盒分别测定β 内啡肽(β-EP)和P-物质(SP)含量。<br>  结果:4周后随访,5例患者失访,45例患者中显效25例(55.6%),有效10例(22.2%),无效10例(22.2%),总有效率 35例(77.8%);治疗前NIH-CPSI 生活质量评分为28.4±6.4,治疗后为12.1±3.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β-EP含量156.2±8.6(ng/L),治疗 后为238.6±10.3(ng/L), SP治疗前含量586.1±114.5(ng/L),治疗后为417.3±112.9(ng/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r>  结论:针刺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患者能取得良好疗效,可能与升高血清β内啡肽、降低血浆P物质的含量有关。

盆腔疼痛 中医治疗 针刺疗法. 疗效评价

耿强 王嚞 张健 姚增民 徐渊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男科 天津 300193

国内会议

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

广州

中文

1

2011-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