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础设施概念及其投资效应的时代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加大。1979-2007 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38.4%,年 均增长19.9%,受08 年金融危机影响,国家投入约1.5 万亿元加大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经济。但从 过去的投资效应看(如京九铁路),长期的经济推动效应并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对基础设施如何影响经济的相关理论进行 系统回顾与梳理,以期从理论上找到发挥基础设施经济效应最大化的途径,有利于政府做出合理的决策。本文首先对基础设 施概念的发展进行梳理,发现基础设施从作为工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提高生产率等侧重于为生产服务的作用,扩展到通过规 范市场主体行为以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就业、推动工业发展及形成经济外部性三个方面总结得出基础 设施的投资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从资源稀缺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指出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很可能引起挤占私人投资,产 能过剩,以及扩大区域差距等的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得出,基础设施的投资需结合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 面综合考虑以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最后,笔者期待我国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体战略上能从“重物质增长”的道路逐步 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以更好地造富于民。

基础设施投资 投资效应 可持续发展

叶波 梁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07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074

国内会议

第十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研讨会

广州

中文

139-148

2011-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