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短时降水融合预报系统的简介
准确及时的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可以使人们在对流天气出现以前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在灾害来临前做好充分准备,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失。随着天气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雷达资料为基础的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的研究进展很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几年的短时临近预报主要是基于雷达回波外推技术来实现的,但是仅仅依赖于简单的外推预报虽然可以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影响路径,其短时预报结果往往与实况有较大差距,无法提供较精确的强对流天气系统的演变趋势。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虽然能够预报对流系统的发展趋势,但是无法正确预报出降水的区域和强度,不能直接用于短时临近预报中。随着精细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式预报和临近预报融合的模型预报近些年来发展较快,融合预报主要提高2-6 小时的短时预报效果,解决临近预报外推的时效和数值预报资料同化的时效以及模式的SPIN-UP 等问题。目前在国际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天文台等国家和地区均在开展基于Blending 技术的定量降水和强对流天气0-6 小时预报技术研究,并取得积极进展,部分成果已经在业务中得到初步应用。Blending 技术是1-6 小时QPF 的最佳解决方案。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借鉴香港天文台和美国NCAR 的blending 技术,研发融合BJ-ANC 系统逐6 分钟 0-6 小时外推预报结果和BJ-RUC 系统逐小时降水预报结果的0-6 小时定量降水预报(QPF)技术,并取得初步成果。对2011 年5 月26 日降水个例的融合试验结果。就本个例的初步试验结果而言,融合后降水中心和强度与实况降水较接近,提高了数值预报降水的落区准确性,也提高了雷达预报降水强度,融合后的1-6 小时QPF 效果总体上要优于单纯的数值预报和临近预报的结果。在对融合个例的分析中发现,动态权重融合法融合后的降水预报扩大了雨区范围,因此要进一步优化雷达资料和数值模式融合技术,改进预报效果。
短时降水 融合预报 强对流天气 数值预报
程丛兰 陈明轩 杨汉贤 高峰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100089 香港天文台,中国香港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8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