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多种探测资料在一次强对流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2011年7月6日夜间北京地区发生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强对流天气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大风为主,主要影响北京北部地区,第二阶段以短时暴雨为主,主要影响北京东北部地区。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微波辐射计水汽资料、GPS 水汽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对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分析发现,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蒙古冷涡低槽背景下发生的。第一阶段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是对流层中低层的中尺度系统。第二阶段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是地面冷锋和对流层低层的切变线。6 日20 时对流有效位能CAPE 达1140J/kg2,6000m 以下有一定的垂直风切变,并且对流层中层很干,表明本站具备发生冰雹和大风的潜势。通过比对探空和微波辐射计发现微波辐射计的水汽廓线基本合理可信,从微波辐射计水汽廓线看:第一阶段降水开始前空气饱和程度不高,因此第一阶段强对流天气以大风为主。第二阶段降水发生前水汽条件明显改善,对流层中低层空气饱和度明显增大,GPS 水汽资料也显示空中水汽含量一直增大,降水时达到56mm。因此第二阶段虽然为典型的飑线,但出现大风的站数远少于第一阶段,风力也比第一阶段的小,强对流天气以短时暴雨为主。风暴的雷达回波强度均在50dBz 以上,最高达65dBz,高度一般为10-12km。出现大风时相应的速度图上均出现20m/s 以上的中层后部入流急流。飑线上的一些强风暴出现了有界弱回波区,并有高悬的强回波核,具有雹云特征。北京东北部的强降水是由多个风暴带相继移过所致。地面自动站填图中不仅分析出了中尺度辐合线,还分析出一个辐合中心。这些中尺度系统大多由风暴的出流所致,有触发和加强对流的作用。

强度流天气 天气雷达 微波辐射计 风廓线

丁青兰 王令

北京市气象台 北京 100081 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 成都 610225 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 成都 610225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8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