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S9)一次高后降水中山区层状云宏微物理结构探测分析

  利用2010年8月18日高后降水中山区层状云的飞机穿云观测资料, 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 详细分析了此次高后降水中山区层状云的宏观特征、微物理结构, 并对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整体上云由上下两层云构成,上层云完全为冷云,下层云主要为暖云,其云顶隆起,里面的上升气流的作用导致液水含量和云滴数浓度的增加以及粒子平均直径的减小;通过比较由云粒子探头CAS获得的计算含水量和由热线含水量仪的实测含水量,发现在暖层两者一致性较好;冷云去粒子图像显示高后降水中山区层状云中冰粒子主要以板状为主,其他观测到有平板柱状、柱状和霰粒,冰粒子的聚合体在整个冷层都存在;高后降水型天气下山区层状云的降水也是播种-喂养机制,冷层深厚,暖层液水含量高,冷云中可能以凝华增长为主,丛集和淞附为辅,其中淞附增长主要发生在冷云的中下部靠近融化曾附近,这样非常有利于促使冰雪晶长大落入下层融化后,在高液水含量的暖层中碰并产生较大量的降水。

高后降水 山区层状云 微物理结构 飞机探测

马新成 金华 黄梦宇 张磊 张蔷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北京,100089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9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