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华南地区EC和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特征

  气溶胶对太阳辐射、能见度、云的形成、粒子增长和气粒转化过程等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气溶胶粒径及其化学成分决定的。IPCC 报告指出BC 造成的直接强迫介于CH4 和CO2 之间成为影响全球变暖的第二重要部分,而水溶性离子直接影响降水酸度及因其吸湿性而影响云凝结核的浓度产生间接辐射强迫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从1988-2006 年在华南地区广州、深圳、海口等多地采得的119 组样品,初步分析了华南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地区EC 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的浓度变化及其粒径分布特征。早期和后期EC 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变化和粒径变化,一定程度反映出华南地区城市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与当地的气溶胶粒子成分变化的相关性,也揭示了华南地区各地EC 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来源变化、形成等规律,为以后研究华南地区气溶胶粒子的消光特性变化特征提供了可能。研究结果如下:1、各站的AEC 浓度和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差异较大,Na+和Cl-基本表现为海岛>海岸站点>大陆站点>城市站点,其余主要离子成分和AEC 则表现为城市站点>大陆站点>海岸地区>海岛;2、城市站点、大陆站点、海岸地区和海岛四种类型 AEC 平均质量浓度在不同年段随粒径分布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的,基本呈双峰结构,主峰主要位于 0.43-0.65μm,次峰主要位于4.7-5.8μm,而各离子的粒径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各粒子的来源有些不同;3、根据各离子的粒径分布的相似性可以将各种离子的垂直分布形态分为3 类:二次离子(SO4 2-、NO3 - 和NH4 +)呈现明显的三峰分布形态;呈现双峰分布形态的F-、Ca2+、Mg2+、Na+和Cl-,主峰位于粗粒子模态;呈单峰分布的K+,而EC 的分布也呈现双峰分布形态,其主峰则位于细粒子模态。各浓度随高度的变化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4、湿清除机制对气溶胶粒子的作用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是粒径比PM1要大的颗粒,而 1.1-2.1μm 的粒子段似乎是降水清除的关键区;5、局地污染中,AEC 质量浓度随粒径的分布呈现出了很明显的“单峰”结构,且主要集中在次微米段粒径范围内。

水溶性无机离子 粒径分布 消光特性 气溶胶

廖碧婷 吴兑 陈静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80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80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18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