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山东冰雹形成机制及雹云催化技术数值模拟

  利用大气所开发的三维全弹性冰雹云模式,选取2006 年7 月5 日山东一次冰雹过程作为试验个例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冰雹的形成机制,设计催化方案,分别就催化时间、催化方式、催化区域、催化高度等对地面防雹效果的影响进行模拟探讨,探讨雹云催化技术。结果表明:75%左右的冰雹以霰为核心增长,冰雹主要质量来源是霰的自动转化以及碰并过冷云水、雨水过程;在雹云发展的早期进行作业,防雹效果较好;连续催化防雹效果比瞬时催化好;在过冷水含量中心进行催化的防雹效果比在其他区域催化好,在过冷水含量中心(5.5 km)下方催化效果较差,在其上方1.0~1.5 km 催化效果最好;一般情况下剂量越大,防雹效果越好,但当催化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催化剂,对防雹影响就不太显著。催化过程减弱了雹胚霰、冻滴向冰雹的自动转化,使得冰雹粒子数量、质量减少;而且减弱了冰雹收集过冷云水、雨水等主要增长过程,致使地面冰雹粒子平均直径、平均体积直径、数浓度及冰雹含量减小。

冰雹云 催化防雹 数值模拟

樊明月 张佃国 华杰 王永政 张洪生 郭建

山东省人影办 250031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17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