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TRMM对“10.7”四川盆地暴雨降水的三维结构分析

  西南低涡作为我国最强烈的中尺度暴雨系统之一,其形成、发展及其带来的暴雨灾害的研究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少数东移发展的西南低涡的影响范围很广,常常能引发源地下游地区大范围的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天气。西南低涡降水结构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高分辨率的资料。本文利用TRMM 卫星PR、TMI、VIRS 两个轨道的标准资料研究了2010 年7 月16-18 日由西南低涡引发四川盆地暴雨过程降水的三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两个时刻的降水都属于中尺度对流降水系统,大范围降水区内都包含有几条明显雨带和若干独立的对流性降水区,从一小时降雨量上看,两个轨道的降水都达到暴雨量级。(2)两个轨道的降水系统的云顶高度都发展的很高,对流性降水云顶最高能发展到18km,两个轨道的局部最大降水率都出现2-5km 高度的对流层中低部,层云降水则存在明显亮带结构。从两个轨道降水的三维立体图上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到强对流云团的发展高度和雨带的分布,降水凸起的部分为单个独立的降水云团,呈降水塔状结构,说明该云团对流活动旺盛,而雨带的形成多跟层云降水有关。(3)降水的红外和微波亮温特征也能从侧面反映降水的结构特征,大片的红外亮温低值区说明降水区域上空云系的发展高度都很高,对比发现72163 轨道的云顶亮温比72178 轨道更低,说明该时刻的对流活动更为旺盛。微波亮温的低值区与降水区域更为吻合,对比发现72178 轨道的微波亮温值低于72163 轨道,说明该时刻的降水率更强。另外TMI 微波亮温图可以拓展PR 探测降水的范围,对有关所选降水区域降水情况能获得更多的信息。(4)从降水类型分类上看,整个暴雨过程以层云降水为主(占总降水面积90%以上)表明层云降水的范围远远大于对流降水,但是降水面积不足10%的对流降水却贡献了至少约1/4 的总降水量,这是因为对流降水的平均雨强比较大,至少是层云降水的3 倍多,另外较大的层云降水的贡献率也说明两个轨道的降水系统发展成熟,成熟的降水系统加上有利的环境条件是造成暴雨天气的重要因素。

西南低涡 暴雨 三维结构 降水结构

向朔育 李跃清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9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