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低压的时空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本文首先应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1948—2009年高原夏季600hPa 位势高度场的变化趋势,发现高原位势高度场都出现大范围的升高趋势,低压中心主要位于27.5°~40°N , 80°~102.5°E 范围内,定义该范围内位势高度场的平均值为高原夏季低压指数,若低压指数偏高,则说明低压偏弱,反之则说明低压偏强。其次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小波分析等对青藏高原夏季低压近62年来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果为:近62年来,青藏高原夏季低压总体呈现减弱趋势,在70年代末以前,高原夏季低压指数均处于低值范围,并在1962年出现最低值,1979年左右出现最大值,其后一直处于高值范围内的上下振荡;空间分布表现为高原大部分区域均为升高趋势,其升高趋势由南向北递增,呈明显的纬向分布,表明高原低压减弱趋势是由南向北更加明显;11年滑动平均分析表明5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低压指数整体降低趋势比较明显,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处于升高阶段,且期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突变分析表明低压在1976年发生了一次较明显的减弱突变;小波分析表明其具有1-2a和13a的周期。最后利用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原低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 在长江中下游的南北两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偏少,以东北、华北、西南和华南较为显著,而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呈明显增多趋势。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式为:位于蒙古国西部上空,东亚中高纬地区有一个强大的反气旋式异常环流;40°N以北150~160°E之间为一个反气旋式距平环流控制,在其南部为一个气旋式距平环流;我国东北、华北和华南一线为偏北气流控制。在500hPa高度场上,整个东亚大陆均为正变高区,正中心在新疆至高原一带呈西北-东南分布,在40°N以北为脊区发展,以南为低槽的减弱,高原低压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西、偏南,这将不利于我国北方的降水,而易造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阴雨天气。。在100hPa高度场上,正差值区分布在东亚低纬度和中高纬西部,负差值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南亚高压位置偏南,最终导致我国江淮流域和新疆夏季降水偏多,而东北、华北和西南夏季降水偏少。
高原低压 夏季降水 时空变化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小波分析
谢清霞 范广洲 周定文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11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