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的对比分析
2010 年6 月9 日和2010 年9 月7 日,淮北地区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特大暴雨,通过对这两次暴雨过程的各种常规资料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发现:两次暴雨过程的高空天气形势较为相似,都是由于高压脊的阻挡,使得500 百帕低槽移动减缓,并与中低层低涡相结合且长时间在淮北地区停留,而200 百帕处辐散场中,这种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有利配置及稳定少动的环境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 不同的是后一次暴雨过程的高空实况形势中的副高较前一次明显偏强,同时大气层结具有极不稳定状态,实况降雨强度明显强于前一次;在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两次暴雨的回波均为层积混合性结构,维持时间均超过了17 个小时,后一次回波强度明显强于前一次,并在强回波中心附近有时有中尺度气旋,说明该区域有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强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其中在出现最大累积降水量的曹市,有3 次中尺度≥55dBZ 的强回波带经过,呈现出明显的列车效应,因此,前一次暴雨过程为时间长所造成,而后一次暴雨过程是时间长和降水回波强度大所共同造成;在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前一次暴雨过程中,径向速度场为典型的“牛眼”特征,零速度线呈“S ”型回波结构,说明持续的东南风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最大正负速度中心达到了27m ·s -1 ,且负速度面积明显大于正速度面积,属于辐合流场,为暴雨的出现提供很好的水汽和动力条件。而后一次暴雨过程中,有一个或多个逆风区的出现,表明该区域有中小尺度系统的产生,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也利于低层的水汽向上输送,从而利于暴雨的形成。利用这些雷达回波特征,对在以后暴雨的短时和临近预报中有很好的参考。
暴雨 雷达回波特征 对比分析 临近预报
沈龙 吴飞乐
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 宿州 234000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4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