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站2008 年1 月—2010 年2 月两年多的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南缘农田下垫面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参数均呈现出显著地日循环结构和干、湿季变化特征。近地层风速、气温、动量通量等均在早晨最小,午后最大;相对湿度、地表温度等均是湿季高于干季。近地层2 m 高度处盛行风向白天以东东南风和东风为主,夜间以静风和偏西风为主,并且盛行风向转变与日出、日落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辐射四分量最高值出现在正午,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除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干季大于湿季外,其它辐射分量都是湿季大于干季。地表反照率表现出非对称的“U ”型分布,早晨最大,傍晚次之,中午最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可能是由于露水、东西两面山体不同程度遮挡以及云的影响造成的。感热、潜热通量全年有相似的日变化过程,变化幅度随季节而变化,但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表明地气热量交换中,感热作用小,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感热通量一天之中大约在20 时出现最小值,主要是由于风速减弱和地气温差回升影响热量交换系数造成的结果。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明显,主要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地面全年均为大气热源,白天表现为强热源,夜间表现为较弱的冷源。
能量交换 微气象特征 长期观测资料 下垫面 近地层
徐安伦 李建 孙绩华 刘劲松 赵晓红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云南 大理 67100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云南 大理 671003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4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12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