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淮流域两次暴雨过程的卫星遥感监测分析

  2010 年7 月与9 月在江淮区域发生了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其中7 月12-13 日发生在安徽沿江江南中西部的特大暴雨由大尺度降水系统中的中尺度对流活动所造成梅雨暴雨;而9 月6 日安徽淮北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暴雨则是由对流系统发展过程中合并增强形成中尺度对流系统而引起的局地对流暴雨。利用FY2 卫星资料和地面降水资料分别对这两次暴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从雨量与卫星云顶亮温时序分布来看,不论是7 月12 日的梅雨暴雨还是9 月6 日的局地对流暴雨,由于均是对流性的降水机制,故在云顶维持低亮温的情况下,对应地面出现了强降水,而最强降水则是出现在云顶亮温略微回暖(最低亮温上升1-2K)的阶段。对于整个云团内的平均降水量而言,两次暴雨过程均表现出平均亮温最低的阶段平均雨量最大,以及平均雨量随平均亮温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的特征。考虑到梅雨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环境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因此,梅雨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活动是引起暴雨的主要因素,但并非引起降水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尺度对流活动仅仅改变了降水的空间分布,致使部分地区出现暴雨。但对于局地对流暴雨而言,由于大尺度条件并未引起大范围的降水,故中尺度对流活动是引起降水的首要因素。另外,因为水汽条件不足以引起大范围的强降水,所以对流云团的强降水仅仅出现在对流发展区的“V”字型结构附近,而在大片的云顶低亮温区(对流云图东部),却无任何强降水。总的来说,从时间分布上来看,两次暴雨过程存在这相同的特征:云顶亮温低,降水量大。云顶最低亮温降低意味着云顶高度在升高,云团在发展,此时虽然在地面对应的出现了较强的降水,但并不是最强的降水;而最大的雨强,却是出现在云顶最低亮温达到极低点后开始回暖的阶段。在空间分布上,两次暴雨过程间存在这较大的差异,梅雨暴雨过程中对流活动加剧了降水的不均匀性,从而引发暴雨;而局地对流暴雨中,对流活动促使了水汽的聚集和雨滴的碰并,并由此产生降水和暴雨。

暴雨过程分析 遥感监测 降水机制 卫星资料

黄勇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合肥 230031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7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