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御机制思考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是影响城市安全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安定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城市规模加速扩大,特别是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建设,部分城市城区短时间内出现降雨80~100 毫米,就会出现多处局部洪涝,使得整个城市变“泽国”,或环城路变“汪洋”、地铁现“瀑布”,严重时导致整个城市陷入混乱。“逢雨必涝”拷问城市化如何健康发展,催促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御机制怎样加速完善。我国城市暴雨内涝灾害举例。2007 年7 月18 日,济南突降大暴雨,由于雨量太大,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造成城区大量积水, 27 人死亡、4 人失踪。2010 年5 月暴雨三次袭击广州,使羊城饱经水患,到处“水浸街”、“水浸屋”、“水浸车”。2010 年6、7 月,武汉在暴雨期间和暴雨后,水漫城区,俨然“江南水乡”。2011 年6 月,上海地铁站成为“水帘洞”。2011 年6 月23 日17 时左右,北京降下2004 年7 月以来的最大暴雨,造成4 条地铁线故障,4 号线雨水倒灌出现地铁“瀑布”;引发晚高峰时段环城路交通大拥堵,不少车深陷洪水之中;全城严重内涝,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 人死亡。国外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御动态。1990 年代末期,美国创新开发出一种先进的暴雨管理技术——低冲击开发技术(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美国的纽约、波特兰、西雅图等城市采用LID 技术分别建设了绿色屋顶、雨水花园、自然排水系统,效果不错。我国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致灾原因简析:统筹规划不够,立法滞后;重“面子”轻“里子”,标准不高;防灾减灾体系有待完善,演练较少;天气气候异常,预报欠准。防御机制思考:一是要关注天气气候变化,着力做好暴雨监测和预报;二是要兴修现代水利,有效推进高质量工程防洪;三是要加强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四是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城市雨水资源管理。要认真贯彻2011 年中央1 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暴雨 内涝灾害 防御机制 雨水资源管理
刘俊
北京5111信箱,100094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8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