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关于提升厦门气象灾害公共管理能力的思考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气象灾害是最大“元凶”,在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气象灾害;同时,由气象灾害引发或衍生的其他灾害,如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都对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厦门地处东南沿海,每年受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电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和地质灾害等威胁。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部门联动,及时做好防汛抗旱决策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气象保障服务,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管理体系,对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意义重大。本文重点阐述了厦门地区气象灾害公共管理与气象服务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发展。气象灾害公共管理与服务现状: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观测系统和预报预测系统建设,灾害性天气防御能力显著提升。稳步推进气象部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了气象应急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发令枪”、“消息树”作用,展示了气象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电视、电台、手机、网站、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厦门市委市政府重视全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坚持把气象灾害应急与防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市、区、街(镇)政府及相关部门、重点单位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防灾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形成。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社会预警体系、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制订和完善了台风、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系列预案。通过对灾害的灾前早期预警预报、防灾救灾预案制订,实现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灾害实时监测、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减灾抗灾的应急指挥调度、决策。对气象灾害公共管理的思考、对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以及保障措施等。

气象灾害 应急管理体系 危机管理 社会预警体系 社会动员机制

王美娜 杨志勇

厦门市气象局,厦门,361012 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福州,350001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7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