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GIS 技术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以衢州市各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从气象学、雷电物理、灾害科学等学科理论出发,建立雷电灾害数据库,通过该区划技术实现衢州及其周边地区雷灾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结合GIS技术分别对形成雷电灾害的因子——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进行评估,得出各因子对雷灾风险的贡献;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WCA)和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指数模型;绘制衢州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衢州市本级、江山的雷电危险性最高,开化的雷电危险性最低;江山市、衢州市本级的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而言都比较强;衢州市本级和江山市交界处(大部分是江山港、常山江、乌溪江交汇处周边地区)雷电灾害风险最大,开化县雷电灾害风险最小。本文利用ArcGIS的叠置分析和插值等工具, 实现了各种指标的定量描述,但有限的资料不足以描述衢州市雷电灾害情况,而且闪电定位系统的精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今后应综合更多年份和精度更高的地闪监测数据以及更加详实的历史雷灾资料,以便更好地做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为各级政府气象灾害规划防御编制提供决策依据。

雷电灾害 风险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风险指数 加权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陈阿仲 周兴瑶 罗承桢 徐国庆

衢州市气象局,浙江 衢州 324000 福建省宁德市气象局,福建 宁德 352100 常山县气象局 浙江 衢州 324200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6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