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07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淮河流域逐日降水资料,研究2007 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情况及其与大气 30~60d 低频振荡的联系。从2007 年淮河流域夏季雨情和水情变化表明淮河流域南区在6 月底到7 月上旬出现了旱涝急转,把6 月上中旬降水最少时段作为旱期,6 月底到7 月上旬最强降水时段作为涝期。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30~60d 低频振荡特征,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占总方差的37%。旱期和涝期大气环流也有明显的30~60d 的低频振荡特征,在欧亚中高纬地区、印度北部-我国南海和南海经我国东南沿海到日本北部以东海域(称为低频东亚遥相关型)大气环流表现为相反的特征。旱期中高层大气在欧亚中高纬地区为“+-+”纬向分布,其中在乌拉尔山地区为低频负距平区,而西欧和贝加尔湖以东的东亚沿岸则均为低频正距平区,东亚地区处于高压脊控制下,阻碍了北方的冷空气团南下;在低频850hPa 风场上,印度北部-孟加拉湾-我国南海一带为一个低频反气旋带,低频东亚遥相关型从南到北为低频反气旋-低频气旋-低频反气旋的经向环流配置,淮河流域处于低频东风控制下。涝期则相反,中高层大气在欧亚中高纬地区为“-+-”纬向分布,印度北部-孟加拉湾-我国南海及菲律宾北部一带为一个低频气旋带,低频东亚遥相关型从南到北为低频气旋-低频反气旋-低频气旋的经向环流配置,冷暖空气在淮河流域上空汇合,使得淮河出现强降水过程。淮河流域由旱转为涝在中高纬地区低频环流的表现为进入夏季后欧亚地区的低频振荡明显加强,此时乌拉尔山地区已成为最明显的低频振荡区,并随着时间向东传,该地区可能是夏季大气低频振荡的一个源地;在低频850hPa 风场上反应为印度北部-孟加拉湾北部的低频系统和南海经我国东南沿海到日本以东海域的低频东亚遥相关型配置的变化;乌拉尔地区和印度北部-孟加拉湾的低频系统以及低频东亚遥相关型的配置是2007 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的低频关键系统。

淮河流域 旱涝急转 低频振荡 低频东亚遥相关型

罗连升 程智 丁小俊 徐敏

安徽省气候中心,合肥 230031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8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