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梅雨区域入、出梅划分及其特征分析
梅雨是大气环流季节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江淮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入梅的迟早、梅雨期的长短、梅雨量的丰枯以及梅雨带的漂移都会严重影响江淮地区的夏季气候状态。然而,入梅和出梅日期的确定至今仍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上的难点,目前对梅雨的划分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是受资料限制,或是因研究目的不同,各自强调的特征也有差别,尚存非常激烈的争论,给梅雨的研究和预测带来许多不便。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 年全国753 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ECP/NCAR 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讨论并划定了近30 年(1978-2007 年)江淮流域梅雨的入、出梅时间,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梅雨各主要特征量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入梅早、晚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近30 年江淮地区梅雨的各重要参数均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入、出梅时间与梅期长度、梅雨量有密切关系,入梅越早,出梅越晚,梅期越长,梅雨量越大。但入梅时间和出梅时间几乎是独立的,出梅时间与梅雨量和梅雨期长度的相关更好。30 年梅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20 世纪80-90 年代标准化梅雨量的变化正负相间,以小幅振荡为主。2000 年为江淮梅雨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梅雨量明显减少。(2)入梅早晚年对应的同期大气环流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入梅早年,6 月500 hPa 副高偏西偏北,副热带夏季风更早地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呈现出明显的跳跃性;而入梅晚年,副高主体偏东且明显偏南,副热带夏季风以缓慢北推为主。入梅早年6 月平均的梅雨锋位置较入梅晚年偏北,更早地影响长江流域地区,且其强度要强于入梅晚年。因此,副热带夏季风的强弱和推进快慢对入梅的早晚有重要影响。
划分标准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梅雨区域 江淮地区
黄青兰 王黎娟 何金海 管兆勇
江门市气象局,广东 江门 5290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11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