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
利用1979~2008 年NCEPⅡ再分析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资料,江苏省气象台整编的江淮出、入梅日期和全国753 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亚洲北部(60°~135°E,32°~75°N,文中简称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北亚洲大陆地表在冬季总体为感热冷源,对大气起到强烈冷却作用。通过定义指数WSH 来表征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冷源的强度,指数代数值越小,冷源越强;反之,冷源越弱。当冬季北亚洲大陆地表感热冷源偏强时,夏季梅雨锋北侧冷空气强度大范围加强,东北冷涡增强,且冷空气的向南输送增强;7 月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压型;江淮流域上升运动增强,且该流域上空高层变干,低层变湿,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度增加,对流活动增强,有利于梅雨降水,出梅偏晚。冬季地表感热冷源弱年,情况相反。因此,冬季北亚洲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异常对汛期江淮梅雨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地表感热通量 江淮梅雨 东北冷涡 逐日降水资料
陈圣劼 李栋梁 何金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4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13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