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霜冻是指日平均气温高于0 ℃的温暖时期,地面和作物体表面的温度骤降至0 ℃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春季霜冻也叫终霜冻,主要危害作物幼苗期和果树花芽期;秋季霜冻也叫初霜冻,主要危害作物乳熟期,影响作物成熟.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总产占全国5.5%,粮食定购任务占全国的10%,农业生产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地处中高纬地区,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其无霜期较短,霜冻是农业的主要灾害之一,它使黑龙江省大田作物受害或致死,影响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作物分析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的研究,可为大尺度的作物霜冻灾害区划及农业保险提供依据.根据黑龙江省水稻的生长发育期,以全省77 个台站1961-2009 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霜冻历史灾情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及作物生育期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GIS 空间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数学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初霜冻灾害的灾情特征,并根据霜冻灾害的形成机制,分别计算水稻生育期初霜冻发生概率及偏早初霜冻发生概率,进而确定了致灾因子,对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水稻初霜冻灾害发生的概率随纬度的增加大致呈增大的分布形势,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大部、通河、木兰、尚志、林口、穆棱、绥芬河是水稻初霜冻灾害的多发区,发生概率在60%以上,尤其是大兴安岭大部、嫩江、孙吴、伊春发生概率在80%以上;大兴安岭大部、黑河南部、松嫩平原北部、三江平原大部为水稻偏早初霜冻相对多发区;大兴安岭、孙吴、逊克、嘉荫、伊春、嫩江、克山、拜泉、海伦等市县为高危险区,黑河大部、齐齐哈尔东部、绥化北部、尚志、穆棱、富锦为次高危险区,松嫩平原南部、三江平原大部、牡丹江南部为次低及低危险区.
霜冻 致灾因子 水稻 危险性分析
朱红蕊 刘赫男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6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