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两种指标的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的研究

  针对江苏省水稻品种繁多、生长季长短不一、发育期出现时间不一致等问题,经过统计分析将水稻生育期分为拔节-孕穗(7 月下旬-8 月中旬)和抽穗-乳熟(8 月下旬-9 月下旬)两个关键期,定义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气象学指标为日平均气温≥30 ℃和日最高气温≥35 ℃连续出现3d 及以上,并按时间长短划分等级;同时根据水稻生育期资料分析和水稻生理状况对温度的响应两方面,把连续2d 及以上最高气温≥37 ℃的时间作为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的生理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江苏省1986~2009 年水稻生育期和产量观测资料、同期江苏省54 个气象台站地面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利用ArcGIS 技术支持,结合水稻高温热害的气象学和生物学指标,分析了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指标下,江苏各地常发生水稻高温热害,24 年统计发现,宁镇丘陵地区发生最重,苏中大部发生程度次之,苏北沿海地区发生最轻;(2)高温热害在拔节-孕穗时期不管在发生次数、发生范围上都比抽穗-乳熟时期程度重,说明水稻高温最容易出现的时间是在每年7 月下旬-8 月中旬之间;(3)在生物学指标下,江苏省以高淳为高温热害多发区,持续的时间长,程度重;长江以南的西部宁镇扬丘陵地区高温热害次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高温热害发生次数最少,程度最低;(4)从年代际来看,全省80 年代后期水稻热害发生次数最少,本世纪00 年代发生次数最多。

高温热害 分布规律 水稻 生理指标

包云轩 刘维 高苹 申双和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 210044 江苏省气象局,南京 210008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7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