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浑善达克沙地重度沙化区与干旱梯度空间相关性初探

  根据浑善达克沙地及其毗邻地区16 个气象台站自1965 以来的气象数据,求算多年≥10 ℃积温及多年平均降雨量,进而按前苏联谢良尼诺夫的经验公式计算干燥度,结合历时三年的地面考察与实地测定,对浑善达克沙地的重度沙化区与干旱梯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的干旱指标沿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步递减,但是主体部分的气候带的宽窄并不相同,即干旱化的趋势并不是均匀变化的。气候分区-2 中出现了东部的重度受损区域主要是由于这一区域的降水量与草甸草原区的降水持平,但热量条件更为优越,适合农垦,所以成为农牧交错带。但沙地基质的流动性决定了在这一区域进行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性,大面积沙地被开垦为农田后又被弃耕,出现大面积的次生裸沙地。气候分区-4 中出现了浑善达克沙地中面积最大的重度受损区,这一区域气候特点属于典型草原到荒漠草原的过渡类型,沙地的原生植被以多年生草本和旱生灌木为主。由于强度放牧以及相对匮乏的降雨造就了本区内的大面积沙化。在浑善达克沙地东西两段的重度受损区域都处于地势低平的”准平原”上,地势起伏较大的巨大沙垄上的植被退化反而较轻。这两个区域当为目前”生态建设”重点治理地区。

干旱梯度 重度沙化区 空间相关性 区域气候特点 植被退化 生态建设

王永利

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呼和浩特 010051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5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