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冀鲁豫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精细分布

  了解一个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对评价该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机制法基于GIS 计算了冀鲁豫三省1961-2008 年每10 年平均的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分析了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影响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的因子主要是冬小麦全生育期的太阳总辐射,影响太阳总辐射的主要因子是日照时间。日照时数的多少决定着光合生产潜力的大小,冬小麦全生育期日照时数越多,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越大。(2)不同地区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相差较大,总体来讲,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北部偏高,南部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南部由于气温偏高,小麦生育期相对较短,全生育期日照时间相对较少,以至于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相对较低。(3)由于气候变暖,1991-2000 、2001-2008 年与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年相比,冀鲁豫冬小麦生育期缩短,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大值区相应减少。

冬小麦 光合生产潜力 地理信息系统 全生育期

袁淑杰 赵春雷 李二杰 杨贤 张文宗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 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 050021 河北省气候中心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4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