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纬季风涌影响登陆台风暴雨增幅的比较
以2001年和2006年盛夏登陆我国南方并造成巨大灾害的两次热带气旋过程为例,利用“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0103号(2001年)“榴莲”和0604号(2006)“碧利斯”热带气旋陆上维持和暴雨增幅的大尺度环境场及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榴莲”登陆后与中纬度西风槽发生相互作用,构成了典型的“北槽南涡”天气形势,“碧利斯”登陆后受西太平洋副高、北方大陆高压坝和南侧副高向西南方向延伸的高压脊所包围,有利于其环流维持; “榴莲”和“碧利斯”陆上维持期间越赤道气流明显增强,但是“榴莲”活动期间,100°E附近越赤道气流表现突出,而在“碧利斯”陆上活动期间,80°E附近越赤道气流尤为显著,它们都增强了当时的西南季风,把大量来自热带海洋的水汽注入登陆后减弱的“榴莲”和“碧利斯”环流,使其非但没有很快减弱消亡,反而能在登陆后长时间维持不消; 2001年和2006年,东亚夏季风均十分活跃,2001年低纬夏季风10~20天低频振荡显著,而2006年则以30~60 天低频振荡为主,由不同低频振荡周期表示的低纬季风涌均存在明显的北传特征。当低频振荡处于极端活跃位相时,季风涌最为强盛并侵入“榴莲”和“碧利斯”环流系统,正好对应着当时的台风暴雨剧烈增幅。此外,低频气流的辐合和低频水汽输送也是“榴莲”和“碧利斯”暴雨增幅的重要原因。
低纬季风涌 暴雨增幅 大尺度环境场 热带气旋 台风
卢珊 王黎娟 管兆勇 何洁琳
陕西省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陕西西安 71001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44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11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