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通量交换对南海SST 增暖的可能贡献
在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背景下,观测资料显示自20 世纪中期以来南海表层水持续变暖,南海深水海盆SST 持续增暖了0.64 °C 。海气界面的通量交换解释了在净热通量变化很小的情况下热带印度洋增暖的原因,为探究南海SST 显著增暖的机制,本文使用IPCC 模式比较试验中CGCM3.1 (T47)、CGCM3.1 (T63)、CSIRO-Mk3.0 、GFDL CM2.0 这四个模式输出资料中的辐射通量、湍流热通量、比湿、风、云量、气温、海平面气压及海温数据,计算了各海洋、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估算了热通量各分量,发现20 世纪后50 年期间SST 的持续增暖似乎不能依据海面热通量的变化来解释。主要证据如下:夏季风的减弱使得海面潜热减少了约4.9 W/m 2 ,但由于海温升高、蒸发加强又使海洋潜热失热增多了大约同样的值,使得夏季南海深水海盆总的潜热通量变化较小;夏季大气水汽含量的增多促使海面吸收长波辐射得热增多了约1.8 W/m 2 ,加上温室气体、感热通量等变化的效应,海洋净得热增多了约3.0 W/m 2 ,夏季SST 能持续增暖0.76 °C;但是,20 世纪后50 年内冬季风的增强和冬季海温升高致使海洋潜热失热增多了约7.3 W/m 2 。由于20 世纪后50 年潜热释放大于海面长波辐射增多,无法只用海面热通量解释SST 持续增暖这一现象,指出了南海海洋动力过程可能在维持南海深水海盆50 年来SST 持续增暖中的重要性。
海表面温度 持续增暖 海面通量交换
王皘 刘秦玉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青岛 266100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8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