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华北连续大雪过程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实况探空资料与地面探测资料,对2011 年2 月25~27 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 通过对其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的演变过程的详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此次降雪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主要是从25 日14 时后至26 日14 时,降雪区域的分布特点是北大南小,从内蒙中部开始,华北自西向东出现降雪,大部中雪,局地大到暴雪。第二时段是从26 日20 时后至27 日 14 时,降雪区域为南大北小,从华北西南部开始,自南向北出现降雪,大部中到大雪,局地暴雪。两个时段的降雪都是在高空南支系统活跃的背景下产生的,但是影响系统,产生机制、水汽条件都不相同。影响系统不同,前者是深厚发展的西来槽系统东移配合地面冷锋过境造成的降雪;后者是中低层切变线北抬,并且两层切变线相叠加,形成强的垂直风切变,进而加强抬升运动造成的强降雪。形成机制不同,前者是由于中低层槽前都形成了偏南暖湿急流,急流北上将暖湿空气输送到华北地区与槽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而成;后者是由于2000 米以下的偏东气流强盛与以上的偏西暖湿急流相叠加,暖湿空气中的强的风水平、垂直切变造成的暖切变降水。水汽条件不同,前者700hPa 与850hPa 槽前建立的西南低空急流,将南方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华北地区;后者是700hPa 槽前西南急流与850hPa 经渤海的东南气流共同形成的水汽通道,为华北东部、南部输送了充沛水汽。

大雪 高空槽 切变线 动力诊断分析 环流特征

郭锐 王华 雷蕾 杨波

北京市气象台 北京 100089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13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