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引发的广西特大暴雨个例分析
通过利用Micaps 常规气象资料、NECP 再分析资料、FY2C 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引发的2010 年6 月初广西特大暴雨个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850hPa 低涡切变、 500hPa 高原小槽和地面静止锋是此次强降雨个例的主要影响系统。较强的能量锋区、中低层存在着明显对流不稳定层结,以及高层存在下伸的θ se 呈漏斗状分布、明显的湿度锋是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有利天气模型,而高的CAPE、较低的自由对流高度、低层湿度大、垂直风切变较大,则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的发生发展。②贵州西部到河池向东南方向移动的MCS 云团与桂东南西北上的 MCS 云团在桂中合并后,发展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在桂中长时间停滞而后才缓慢东移南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云图特征。③雷达资料分析可见,过程期间广西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中尺度对流系统,其入流侧呈西北东南向的强回波带上有多个强对流风暴发展,强回波带前期长时间的稳定少变及后期缓慢偏东移造成的列车效应,是导致广西中西方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到特大暴雨和强雷电天气重要原因。位于来宾市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属于低质心的对流系统,在其发展阶段,风暴呈现出超级单体回波钩状结构,并包含着一个与低层弱回波(WER)相联系的前侧V 字型缺口(FFN),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弱中气旋;在强盛阶段,风暴呈波状,反射率因子自低往高向低层入流倾斜,其右前侧和左后侧分别存在“V”字型缺口,低层入流位于风暴前侧的V 型缺口上,相应径向速度图上是一个中等强度、发展成熟的中气旋,后侧有较强的下沉后侧入流。
垂直风切变 漏斗状分布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特大暴雨
黎惠金 李向红 黄芳 覃昌柳
广西来宾市气象台,来宾,546100 广西桂林市气象台,桂林,541000 广西区气象台,南宁,530022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17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