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次大范围暴雨MCC的环境场及动力分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卫星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19~20日广西 一次大范围暴雨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 明,此次过程发生在500hPa副热带高压强盛、西脊点偏西的背景下,广西北湿南干,850hPa低涡西侧的切 变线南压影响广西时,水汽在广西北部强烈辐合,MCC由断裂的锋面云带在广西北部强烈发展形成。副热带 高压北侧低层强的正θse平流不仅使能量在广西北部聚集,加强层结的不稳定度,还为MCC的生成和发展提 供了动力机制。非地转Q矢量散度分析发现,MCC的ω的强迫机制是在低层,低层非地转Q矢量散度辐合大值 区与未来6小时MCC及暴雨发生区域吻合。对比非地转Q矢量散度与湿Q矢量散度发现,湿Q矢量散度对大暴雨 中心的反映能力更好,而在出现强降水后对暴雨范围的反映能力不如非地转Q矢量散度。正、反次级环流的 有利配合为MCC的启动和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上升运动条件。k-螺旋度分析表明,低层强的正螺旋度中心与高 层强的负螺旋度中心相垂直的配置对MCC和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有指示意义。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非地转Q矢量 次级环流 k-螺旋度 暴雨 动力分析 环境场
覃丽 吴启树 黄海洪 寿绍文
广西区气象台,广西 南宁 530022 福建省气象台,福建 福州 3500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4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11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