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飑线过程的观测分析及其结构的数值模拟
用武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9 层体扫模式观测资料、常规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NCEP—日四次的1°× 1°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对2007 年5 月31 日湖北飑线过程进行观测分析及其结构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雷达回波显示出飑线前方强而窄的回波带、过渡带、后方宽广的次强层状回波区特征;新单体在对流区前沿周期性地产生,成熟单体减弱为后面的弱回波区,在不断的生消交替过程中系统向前传播。数值模拟表明在飑线前方上空是强而窄的上升气流,后方中层偏上是一支宽广的从前向后(由南向北)斜上升气流,下方是从后向前(由北向南)的斜下沉气流;飑线低空有两支入流:前方偏南气流和后方下沉入流,高空出流一部分向北倾斜上升,另一部分翻转向南。飑线系统内气流沿着湿而高θse值带进入和上升,在干而低θse值区下沉。低层风切变和飑线后部冷丘的作用是造成飑线垂直结构的可能原因。飑线结构的数值模拟和雷达观测结构基本一致,且其特征与美国经典飑线概念模型(TS 型: 拖曳层状)类似。
飑线 雷达回波 数值模拟 观测分析
王晓芳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430074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16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