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冬季江苏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综合分析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2010 年2 月9~11 日发生在江苏的冬季雷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冬季雷暴天气成因。结果指出:整个天气过程是一个后倾式的冷空气活动,高层冷空气影响一直不明显,造成雷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空切变线及地面冷锋,切变线为雷暴发生提供动力抬升作用,切变线南侧暖平流为雷暴发生提供热力不稳定条件,地面冷锋为雷暴发生的触发机制。大气不稳定参数表现为,△T850-500 在 20-26℃之间、θse 达到310-336k、k 指数达到32-36℃、对流有效位能CAPE 达到1000-1600J/kg 时雷暴发生频次较多,对冬季雷暴预报预测有一定参考作用。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及低层不稳定能量输送为雷暴发生提供动力和热力条件,加剧雷暴天气爆发。水汽分布具有低层湿高层相对干的垂直结构,低层垂直速度上升运动为雷暴发生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水汽和上升运动区配合进一步加强不稳定能量的辐合上升。低层850hpa 强暖平流为雷暴发生提供充足能量,是这次冬季雷暴过程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显示,雷暴发生区对应的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强度≧50dbz,回波顶高度≧9-10km,可作为实际工作中预报冬季雷暴的一个参考,但作为行之有效的预报指标仍需要多个多例验证分析总结。
冬季雷暴 低空切变线 诊断分析 多普勒雷达
彭小燕 丁爱萍 雷正翠 张树民 严晓庆
南通市气象局,226006 常州市气象局,213002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8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