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面过程对一次梅雨锋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
梅雨锋是东亚夏季的一个重要的天气系统,梅雨锋及其引起的降水一直是气象学家关心的问题。到目前为止,β中尺度对流性暴雨降水的形成机理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相应也是一个预报难点。因此,对梅雨锋暴雨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仍是一个挑战性难题。本文利用MM5 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个例(2003 年7 月4 日-6 日)进行研究,这次降水过程表现出梅雨锋上β中尺度对流性暴雨的典型特征,即局地性、突发性、多发性。模式积分启动时间为2003 年7 月4 日0000 UTC,模式运行48 h。模拟采用非静力、二重双向嵌套方案,模式粗网格区域(D01)为东亚区域,中心点是(35°N,110°E),细网格区域(D02)覆盖华东区域,水平网格距分别取60 km 和20 km,垂直方向分辨率24 层(σ坐标)。模式模拟中分别选取KF/BM 积云对流参数化组合方案、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采用Goddard Graupel 方案,陆面过程采用多层土壤方案和Noah land surface model(LSM) 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选用Eta-Mellor 方案。本文研究了陆面过程对梅雨锋暴雨模拟预报的影响,以期待未来对梅雨锋暴雨预报能力的提高。试验结果表明陆面过程对暴雨发生时间、地点、强度的预报有较大影响,引起降水差异数量上一般达50 mm 及以上,暴雨的数值预报对陆面过程的作用比较敏感,考虑陆面过程作用可以改进集合预报成员的差异性;对模拟的物理量场分析表明由于陆面过程的作用,地面潜热通量场、低空涡度场和散度场的水平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物理量的分布变化是造成中尺度对流的发生发展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尺度对流的发生发展的变化是造成未来降水分布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
陆面过程 梅雨锋暴雨 降水预报 数值模拟
周祖刚 谈哲敏 姜勇强 张熠 张高英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1101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61741 部队,北京,100094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8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