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WRF 模式制作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相态预报
在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的转换季节,冷暖空气活动较为频繁,为此造成的温度变化往往会使降水相态也随之发生改变,如从降雨转变为雨夹雪、雪或由降雪转换为降雨。当有降水过程发生时,尽管降水量级相同,但降水相态不同,其影响差异却很大。本文利用WRFV3.1.1 中尺度数值模式,对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相态进行预报尝试。在模式预报输出场中,不仅包含大气中的雨水混合比(qrain),还包含冻结部分的冰混合比(qice)、雪混合比(qsnow)和霰混合比(qgraup),通过对近地面大气层中冻结部分降水混合比在可凝结成降水的水汽混合比中的比例: snf=(qsnow+qice+qgraup)/qpr,其中qpr=qrain+qsnow+qice+qgraup 来判断雨雪分界线及雨夹雪区或雨、雪过渡区。在多个数值对比试验基础上,最终确定取0.85 为判断降雪阈值,即snf≥0.85 降水相态为雪,而0<snf<0.85,降水类型为雨夹雪或者雨、雪(霰、冰粒等)混合态, snf=0,降水类型仍为雨。通过对10 年的几个个例预报,结果表明:(1)该方法能够较准确预报出降水过程中雨区、雪区和雨夹雪区的分布特征以及降水相态随时间的演变情况。降水相态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冬季气象预报服务水平。(2)从预报效果来看,模式对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降水相态预报基本与实况一致。(3)预报中存在有些时刻雨区预报偏大和雨夹雪转雪时间预报偏晚的问题,这可能与模式预报地面温度偏高和预报系统移动偏慢有关。另外,由于实况资料有限,因此降水相态预报不能实现逐小时检验。在今后的业务应用中,还需要不断用更多个例对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调试模式参数,以期获得更加准确地预报。
数值预报模式 降水相态 降雪阈值 模式参数 分布特征
崔锦 周晓珊 陈力强 张爱忠 杨森 阎琦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 110016 沈阳军区空军气象中心,沈阳 110015 辽宁省气象台,沈阳 110016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7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