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次持续性暴雨动力热力分析
利用MICAPS 实况观测客观分析成1 度乘1 度资料、卫星云图TBB、地面自动观测资料,对2010 年7 月16-18 日陕西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 北纬40°以北从100°E 到我国东北部为一宽广的低压,中纬度为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低纬度南海地区为康森台风,这种形势非常稳定,陕西位于两高之间的切变线中,稳定的环流形势使得两高之间的低值区在陕西南部稳定少动,同时中高纬度宽广的低压底部不断有短波槽携带冷空气东移南下,与两高之间的低值区合并,使得低值区加强,而”康森”台风在强度减弱的过程中一直位于南海、广西地区,其低层外围东侧的暖湿气流沿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气流向陕南切变线输送,造成陕南持续性暴雨天气。(2)分析整层比湿积分、SI 指数、K 指数表明整个暴雨过程中水汽含量十分充足,暴雨第一阶段开始时大气的不稳定层结伸展到500hPa,暴雨第二阶段中低层大气稳定度大大降低。(3)暴雨第一阶段开始时大气的中低层是对流不稳定的,第二阶段大气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中层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此次暴雨发展与维持的重要机制,对流不稳定区域出现垂直上升气流,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出现倾斜上升气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当高层湿位涡正压项大值区向下伸展中低层气旋性涡度增大,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降水加强。因此高层湿位涡大值区向下伸展,对暴雨起到增幅的作用。(4)地面湿静力温度高能区代表了不稳定的暖湿气团,低能区代表了干冷气团,暴雨天气产生在Tσ线密集带上,且略偏向于高能中心一侧,中尺度系统在高能区或在地面湿静力温度密集区生成和发展,其高能区及其湿静力温度密集区对暴雨落区预报有着指示意义。(5)中低层强烈的气旋性涡度和高层的反气旋性涡度,形成了暴雨区下正上负的螺旋度垂直结构,而这种垂直结构增强了系统的旋转性,使系统发展更剧烈。700hPa 螺旋度的正值中心与切边线的位置相对应, 700hPa 切边线的暖湿气流一侧有着强烈的旋转上升运动,这是暴雨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螺旋度的移动与暴雨区的移动是一致的。对流层低层较大的螺旋度的东侧可能预示暴雨的发生。因此它对暴雨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湿位涡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湿静力温度 螺旋度 持续性暴雨 形成机制 诊断分析
郭大梅 张雅斌 侯建忠
陕西省气象台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8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