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藏地区强降雪过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

  利用2005 年西藏地区逐日降水资料以及2005 年10 月的NCEP/NCAR 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通过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对2005 年10 月19~23 日西藏中东部及南部边缘地区一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过程中波包分布与波动能量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低层的500hPa 和600hPa 位势高度场的波包分布和传播特征可以很好的反映期间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从10 月下旬500hPa 波包值变化曲线图可以得出,第一次波能扰动开始于18 日,19 日稍后达到相对峰值,随后能量释放在20 日前达到低谷,此后基本上以每日一次的扰动频率呈现波能的起伏。与实际相对应的是自波能扰动日起,西藏地区每日均有强降雪发生。而且在图中高值区时,天气系统的不稳定能量积累的较多,天气状况十分不稳定;在高值区向低值区转化的过程中,即能量的释放时出现强降雪天气;在低值区时,降雪过程基本减少、结束。(2)波包的分布特征图表明,强降雪天气发生在波包大值区域里,而且反映出了过程的爆发和消亡。21 日发生了强对流的天气过程,而波包值区域也经历了增大-减弱的过程,此时随着能量释放的暂时结束,天气系统比较稳定;22 日发生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第二次较大的影响,能量第二次释放,18 时天气系统再次稍有稳定; 23 日波包值减小至0.4,本日是降雪过程的最后一天;24 日西藏地区不再受到波包影响,能量来源也逐渐减弱,降雪过程结束。(3)500hPa 和600hPa 高度场波包值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表明,波动能量的传播特征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状况是一致的,波包的移动路径可以很好的反映扰动能量的传播,这次西藏地区的强降雪天气过程主要是巴湖低槽东移至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后,加之南方充足的水汽来源,副高的影响,北方高纬地区的冷空气沿阻高的南下,这些影响系统构成了西藏降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在波包图中都有一定的反映。此次降雪过程是从18 日开始能量的积累,之后21 日得以释放,随后又出现几次积累-释放的过程,就是此次三次强降雪天气过程。也就是说,波能的传播是随着波包移动的,此次过程是发生在21~ 23 日的“积累-释放”的三次循环。

波包传播诊断 强降雪过程 扰动能量 传播特征

李晓婧 林莉 肖天贵 唐毅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广汉,618307 民航西南空管局气象中心,成都,61020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成都,610225 四川省德阳市气象局,德阳,618000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9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