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降水和对流天气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应用1971-2000 年华北、华中、华东各省1084 个站点的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南(31°N 以南)、江淮和黄淮(31°N-37°N)及黄河以北(37°N 以北)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及降水时长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1971-2000 年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和降水时长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雷暴和雷暴大风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波动较少,逐年显著减少;冰雹发生次数在1988 年以前波动明显,在1989 年以后锐减;降水时长年际变化波动明显,1985 年以后减少幅度加快。(2)降水时长年代际变化不太明显;雷暴和雷暴大风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减少特征;冰雹在1970 年代和1980 年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但在1990 年代明显减少。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年代际变化与年际变化具有相似的减少特征。其中江南地区雷暴年代际递减更明显,黄河以北地区冰雹年代际递减最明显,而雷暴大风在江南、江淮和黄淮、黄河以北三个区域的年代际递减均明显。(3)降水时长由南向北递减明显,长江以南区域的降水时长约为江淮和黄淮区域的2 倍,黄河以北区域的3 倍。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高原和山地多于平原。多雷暴带位于福建省丘陵地带和江西四周山脉,南方多于北方。而冰雹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和内蒙古高原,北方明显多于南方。雷暴大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阴山山脉和内蒙古中部高原地区,次高值区为华北西部、华北东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和福建;江西、浙江和沿海地区也是雷暴大风高发区。雷暴大风与冰雹常伴随发生,但冰雹较少发生的江西、福建和浙江地区,常产生雷暴大风天气。(4)利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水汽、不稳定和动力抬升相关条件分析显示:对流天气的减少可能与热力不稳定,动力抬升和水汽的减少均有关系;热力不稳定因子(如强天气威胁指数)对对流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明显,动力因子(如相对风暴螺旋度)对对流天气的年际变化作用更大。
对流天气 年代际变化 环境场条件 降水时长
余蓉 张小玲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成都 610225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13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