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云南致灾雷电过程的大气物理量结构特征

  通过利用NCEP 再分析气象资料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对2007 年云南主要致灾雷电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雷电活动和导致的雷击灾害的地域差异较大,但频繁的雷电活动是导致雷击灾害的主要原因;环境大气只有具备足够的对流有效位能、抬升动力、上升运动条件,才能形成足够浮力来促进对流的发展,形成雷暴天气和产生雷电现象,从而导致雷击灾害;云南雷电活动区域与高CAPE 区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雷电一般发生在CAPE ≥200J·kg-1 的区域内,对流有效位能越大,越有利于雷电产生和雷击灾害发生;上升下沉气流之间形成的稳定垂直环流、倾斜深厚上升气流以及中低层上升气流、高层下沉气流的大气垂直结构非常利于云南雷电形成和雷击灾害事件发生,同时雷电易发区域从低层到高层垂直速度小于-1.0 hPa·s-1,上升运动越强烈,产生的雷电活动会越活跃,雷击灾害也越容易发生。

雷电过程 大气物理量 结构特征 雷击灾害

张腾飞 尹丽云 张杰 许迎杰

云南省气象台,云南 昆明 650034 云南省信息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4

国内会议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8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