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1年梅汛期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对2011 年浙江梅汛期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效果较为理想,基本反映了实况过程。结合常规观测资料、TBB 和模拟的高分辨率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本次降水过程属于“低涡切变”型,是较为典型的江淮梅雨天气形势之一:南压高压中心从高原向东移动到了 90-100 °E 之间,高压脊线伸到100 °E 以东并稳定位于25 °N 以南;500 hPa 呈“单阻”形势,阻塞高压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小股冷空气从高压前部南下;副高脊线从日本南部西伸至我国华南,略呈东北-西南走向,120 °E 处的脊线位置稳定在22 °N 左右;华中地区有一稳定的低压槽存在,低槽和副高北侧之间构成较强的西南气流,并与中纬来自北方的西北气流之间构成大范围的气流汇合区;700 hPa 上出现多个西南涡与之配合沿切变线东移。出现在对流层低层的低涡是导致暴雨发生的直接影响系统,尺度介于中-β和中-γ尺度,在东移过程中经历了加强-东移-减弱-消亡或出海的过程。在低涡东移的过程中还伴随有低层西南风急流的多次加强,配合高空急流入口区的流出气流,构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耦合结构。地形的抬升加上暴雨区内辐合-辐散的耦合结构产生的“抽吸”作用导致强烈的上升气流,非常有利于降水的产生。同时配合较强的正涡度中心,使得系统得以维持和发展。暴雨就主要出现在中尺度低涡和低层西南急流直接的辐合带内,并维持了较长的时间。从动力和热力场分析还发现,地形作用和弱冷空气嵌入暖湿气流底层的强迫抬升是本次暴雨过程前期降水形成的主要因素,近地面冷暖中心之间的相当位温锋区是该阶段降水出现的主要区域;后期低层暖湿西南气流的加强构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则是后期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尺度低涡 西南急流 梅汛期 暴雨过程 数值模拟
周玲丽
浙江省气象台,杭州,310017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9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