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双音节V1#C2V2 音节间的逆向协同发音
本文研究普通话双音节V1#C2V2中C2和V2对V1后过渡段的腭位以及F2轨迹的方向和变化幅度的影响。分别使用动态电子腭位和线性预测编码的方法获得V1后过渡段的腭位参数和F2轨迹。实验结果发现:⑴V1的F2轨迹的变化与后腭接触面积的变化显著相关。⑵C2为不同发音方式的唇音、舌尖中音和舌面后音时对V1的腭位和/或F2轨迹有显著影响。⑶元音间逆向协同发音有2种情况:C2为唇音、舌尖中音和舌面后音的条件下,V2显著影响V1的腭位和/或F2 轨迹;C2为其他发音部位的条件下,V2的圆唇特征显著影响V1的F2轨迹。实验结果表明:C2对V1以及V2对V1的影响受到C2舌体发音限制条件的制约,但是V2的圆唇特征对V1的影响不受C2发音限制条件的制约。
汉语发音 双音节词 协同发音 语音生理学
李英浩 孔江平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延吉 133001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1-5
2011-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