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株猪霍乱沙门氏菌的临床分离与鉴定
沙门氏菌具有血清型繁多、分布广、传染性强以及危害大等特点,一直是世界各地人类食物性中毒以及畜禽感染发病的重要致病菌。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类等动物性产品。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suis)作为该菌属中重要的常见人畜共患致病菌,既是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体,又能导致人群食物中毒和败血症,因此,该菌在动物卫生与公共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其猪群存栏及猪肉产量均占世界的一半,对猪霍乱沙门氏菌的防控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从2006年9月~2009年9月从上海及周边地区(江苏太仓、浙江嘉善等地)不同类型发病猪场死亡猪只的脏器组织中分离到各种病原菌达70余株,其中8株分离菌株经传统生化鉴定、、血清学凝集试验和BIOLOG细菌鉴定系统鉴定为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用分离菌株080106#株进行豚鼠攻毒试验,0.5亿CFU/只的攻毒剂量100%致死豚鼠。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类药物敏感,但对磺胺类、天然氨基糖苷类药物和阿莫西林等抗菌素耐药,但分离株之间存在药物敏感性差异;在已确诊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的这些猪场,已经证实合并感染PRRSV、PCV-2或PRV有3例,该菌的共感染或继发感染在猪场死亡损失中的重要性值得研究和评估;从分离菌株来源猪群来看,小猪和肥育猪均可以感染、发病、致死。因此,可以说,该菌近年来一直“活跃”在养猪生产的各个阶段,对猪业健康发展和以猪肉为主要动物性食品的国民健康构成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应倡导对猪群,特别是对易感或受威胁猪群实施猪霍乱沙门氏菌疫苗免疫。该工作为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病原鉴定、疾病诊断以及猪霍乱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依据。
猪霍乱沙门氏菌 生化鉴定 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 药敏试验 临床分离 疫苗免疫
周宗清 邹勇 张春玲 蒋凤英 倪建平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 201106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8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