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11年6月13日至15日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分析

  本文应用安徽省高密度自动雨量站资料、GPS大气可降水资料、LAPS-wrf(wrf快速资料同化预报系统)和常规探测资料以及t639分析资料等资料,对2011年6月13日至15日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背景场分析、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以及大气层结条件分析。发现:1、此次大范围的暴雨过程是西南低涡沿700hPa准静止切变向东移,并且在低涡的南侧有西南急流伴随,与高空低槽以及高空西南急流相互配合造成的。暴雨区主要位于200hPa西南急流的南侧、500hPa上的西南风速的显著风速区、700hPa和 850hPa上的暖式切线或气旋南侧以及低空西南急流的北部侧地区。是典型的梅雨锋暴雨配置。2、此次暴雨的水汽主要源地是孟加拉湾和南海。与历史平均相比,低层850hPa的水汽条件一般,而中层(700hPa 到500hPa)水汽贡献相对突出,这也说明湿层深厚。3、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同时也给暴雨区制造了强烈的辐合运动,促进了上升运动的发展。700hPa上大的上升运动基本位于西南急流轴的北侧,且与暴雨区相对应。4、在暴雨区上空,大气层结基本是稳定的或近中性的。而大气却是高温、高湿的。可以产生暴雨,但不利于对流的产生。因此雷暴的产生主要由气旋的强烈的上升运动所造成。从500hPa与850hPa的假相当位温之差,在我省暴雨区上空基本为正值区,但出现暴雨的区域在850hPa、700hPa和 500hPa上假相当位温均大于64℃(《中国之暴雨》中指出,850hPa、500hPa同时达到63.8℃以上的临界条件),最高可达72℃。

梅雨锋 暴雨过程分析 自动雨量站资料 大尺度背景场 水汽条件

余金龙 周昆 曹卫卫

安徽省气象台 合肥 230031

国内会议

第六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

安徽六安

中文

1-6

2011-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