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两次强对流风暴的环境场和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高空和地面探测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和2010年6月18日发生在安徽省淮北地区的两次强对流风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进行对比分析。两次强对流风暴发生在冷涡控制下的西北气流区,底层925hPa配合近东西向的切变系统。强对流风暴发生地及上游地区CAPE大于1000J/kg,0~6km垂直风切变较大。强对流风暴发生地上游附近K指数、SI指数明显高于周围的台站,对下游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边界层内的中尺度气流辐合线是强对流风暴的抬升(触发)机制。通过阜阳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两次强对流风暴反射率因子强,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的值很大。VIL密度大有利于产生大冰雹灾害,回波顶很高有利于下击暴流的产生。

强对流风暴 环境背景场 对流参数 切变线 气流辐合线 VIL密度 多普勒雷达资料

姜天霞 辛守见

安徽省利辛县气象局 利辛 236701

国内会议

第六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

安徽六安

中文

1-6

2011-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