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P物质在针刺效应产生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穴位处P物质(substance P,SP)在针刺效应产生中的作用,及其与肥大细胞(mast cell,MC)的关系,为针刺效应产生机理的阐明提 供实验依据。<br>  方法:将200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针刺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模型PBS 穴位注射组、模型SP 穴位注射组、模型spantide(P 物质拮抗剂,”D-Arg1, D-Trp7,9,Leu11”-Substance P)穴位注射组、模型PBS 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模型SP 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模型spantide 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每组20只。以盐酸灌服法复制小鼠急性胃损伤模型,以小鼠胃排空 率为效应指标,在肯定针刺足三里穴促进模型小鼠胃排空率的基础上,观察足三 里穴位P 物质变化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小鼠胃排空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 合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各组小鼠足三里穴位处的SP 阳性表达情况;最后用甲苯胺 兰染色法对小鼠足三里穴位处MC 数、MC 脱颗粒数进行形态计量学观察。<br>  结果:1.针刺足三里穴对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正常小鼠作用不 明显;拮抗穴位处SP 后针刺对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促进作用消失;足三里穴注 射SP对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无影响。<br>  2.胃损伤小鼠足三里穴位处脱颗粒MC 数及SP阳性表达增多,且针刺可进一步促进穴位处SP的阳性表达。<br>  3.各组穴 位处MC 数变化不大,脱颗粒MC 数、MC脱颗粒率却有相应的变化。穴位注射 SP或针刺均有促进穴位局部MC脱颗粒的作用;穴位注射spantide 后,针刺促 MC 脱颗粒作用明显降低。<br>  4.穴位处SP的阳性表达指数与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呈正相关,且r=0.747。<br>  结论:P物质可能是针刺效应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且与肥大细胞功能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针刺信号产生及传递的始动机制之一。

肥大细胞 P物质 针刺效应 始动机制 动物模型

康婧青 郭义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

国内会议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8-30

2011-08-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