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NO对低温胁迫下枇杷幼果线粒体AsA-GSH循环代谢的影响

  本文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解放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cv. Zaozhong No. 6)幼果线粒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0.2、0.5和1.0 mmol·L-1等不同质量浓度的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处理“解放钟”枇杷幼果,于-3 ℃低温胁迫处理6 h后在25 ℃静置10 h,测定枇杷幼果线粒体的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经0.2和0.5 mmol·L-1的SNP处理的枇杷幼果线粒体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 含量均低于对照(CK),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EC 1.11.1.11)、谷胱甘肽还原酶(GR,EC 1.6.4.2)、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EC 1.8.5.1)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EC 1.6.5.4) 活性均显著高于CK (P<0.05),但采用1.0 mmol·L-1较高浓度的SNP处理对提高枇杷幼果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不明显。适当的外源NO处理可提高枇杷幼果线粒体GSH和AsA抗氧化剂的含量以及APX、GR、DHAR和MDHAR酶的活性,降低 H2O2和MDA含量,减轻细胞的氧化损伤,增强枇杷幼果在低温胁迫下的抗寒能力。

外源一氧化氮 枇杷幼果 低温胁迫 线粒体抗氧化系统

黄志明 陈宇 吴晶晶 吴锦程

莆田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福建莆田 351100

国内会议

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

呼和浩特

中文

719-725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