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共振波谱的急性肺损伤代谢组研究

肺部炎症是导致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主要原因,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可以引起急性肺损伤。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抗炎作用,地塞米松可以减轻。LPS导致的肺损伤。最近,基于核磁共振波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已被应 用于急性肺损伤的代谢和定量研究。本研究采用在小鼠的气道中滴入LPS(5mg/kg)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治疗组则采用地塞米松预处理后再滴入LPS,而对照组只是滴加生理盐水,四小时后15只C57小鼠均被处死进行取材,随后保存超低温冰箱。实验方法主要采用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HR ”H NMR)检测这些小鼠肺组织萃取液中的小分子信息,再结合模式识别方法探讨急性肺损伤小鼠损伤前后的代谢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模型组与对照组在第一主成分(PC1)展现了较好的区分,其组间差别主要表现在撷氨酸、乳酸、醋酸和肌酸等代谢物浓度上的差别。其二二组间PCA分析表明:模型组明显偏离其它二组所在的区域,而且治疗组中有四个样品均聚集到对照组所在区域,此结果表明: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波谱检测技术,发现急性肺损伤具有特征性的代谢组学变化,可以用作急性肺损伤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核磁共振波谱 急性肺损伤 代谢组学 治疗效果
王洵 陈文学 安晓静 杨冬 陈芬儿 白春学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上海 200032 复旦大学化学系,复旦-DSM联合实验室,上海 200433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96-97
2011-04-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