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动脉穿支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以动脉穿支为基础的皮瓣在临床应用与解学研究中发展较快。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不损伤动脉主干、外观好、不臃肿、成活率较高等特点。动脉穿支皮瓣可以做成游离皮瓣,又可以以带蒂的肌皮瓣或肌瓣形式出现。肌瓣既可覆盖软组织缺损创面,还能充填局部的死腔,选用带肌肉动脉穿支肌瓣或肌皮瓣可改善局部血供,提高抗感染能力,促进炎性吸收,利用肌肉代谢率高,抗感染能力强的优点,改善骨质的生成速度的质量,促进骨折愈合。胖肠肌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均具有血运丰富,血管穿支较恒定,血管蒂长,皮瓣较薄及修复后外观较好的优点。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用于修复小腿下1/3及足部缺损修复。在设计此皮瓣时除应遵循皮瓣长轴与下肢长轴平行,游离皮瓣时在深筋膜层进行外,皮瓣蒂部应尽可能保留一定宽度的深筋膜及皮肤,可保障皮瓣血供,并有效在增加皮瓣的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并避免转移时蒂部受压。皮瓣转移术后早期(48-72h)尚未与受区建立有效血循环,尤其是皮瓣进行逆行转移时静脉回流不畅,组织水肿,因此妥善的制动及患肢抬高是十分重要的。而带蒂的排肠肌内侧头穿支肌瓣或肌皮瓣是修复膝关节周围或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手背动脉弓穿支筋膜皮瓣主要用手指近节的修复。

动脉穿支肌 皮瓣 临床应用

冯涤

本溪市中心医院烧伤科 117000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第11届学术会议(2010年)暨国际烧伤研讨会

上海

中文

274-275

2010-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