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省是全国小麦主产区之一,而江苏淮北地区为江苏省小麦主产、高产区,近年小麦种植面积130 hm2以上,约占粮食作物面积40%。建国以来,江苏省已经历了6次大的品种更新,小麦产量和抗逆性等得到不断的改善。本文利用1983~2009年江苏省审定的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及其他相关数据,介绍了该地区近27年来小麦育种进展、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产量从1983~1986年平均6432.0kg/hm2,上升到2005~2009年平均7755.65kg/hm2,年均递增49.02kg/hm2,年均递增率0.82%。2、27年来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变化:每hm2穗数由648.75万下降至581.28万;穗粒数由30.75粒提高到33.39粒;千粒重由37.50g提高到42.85g。三因素变化对产量提高的作用:穗粒数>千粒重>穗数;3、小麦品质有所改善,蛋白质含量在2000年后平均水平达到了强筋小麦国家标准,但湿面筋含量近年有所下降。2001年后审定的20个品种中有8个强筋小麦,其中苏徐2号、淮麦20的稳定时间超过了14min;4、引种在江苏省淮北地区为一种有效的育种方法,1983~2009年间共有10个引进的品种通过审定。小麦常规育种仍是最普遍、最成熟和最有成效的技术途径。江苏省淮北地区育成的小麦品种85%以上是采用常规育种途径育成。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育种途径有了很大扩展,特别是“十五”以来,不少单位以常规杂交育种为基础,结合太谷核不育及矮败轮回群体选择、分子标记、航天育种和辐射诱变等技术,形成了常规育种与现代技术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提高了育种效率和水平。

小麦 育种途径 育种效率

李筠 冷苏凤 王龙 任立凯 李强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连云港 222006 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南京 210036

国内会议

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沈阳

中文

94

2010-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