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对比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明确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本科前瞻性收集的2009.6~2011.4期间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心电图、头颅MRI、颅内外MRA(或CTA)等,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标准予以病因分组。结果: 共75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年龄67.4±12.7岁,女性25例,占33.3%;溶栓前NIHSS12.3±6.4分;发病至溶栓时间:239.6±97.5min;72(96%)例在24 h接受多模式MRI复查。共24例(32%)示溶栓后出血转化,4例(5.3%)为症状性出血。22例(29.3%)患者为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性梗死,仅1例(1.3%)发生出血转化。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明显降低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OR=0.075,95%CI:0.008~0.663;P=0.020)。并发现,82%的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患者的1月mRS评分≤2,其神经功能结局较其它梗死好(P<0.01)。结论: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梗死患者相对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在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和较好的神经功能结局,对此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更积极。

静脉溶栓 脑梗死 rtPA治疗 出血转化 穿支动脉

朱仁洋 丁美萍 楼敏 徐敏 严余清 吴继敏 周炯 包颖颖 胡海涛 宋水江

310009 浙江省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神经内科

国内会议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暨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

杭州

中文

138-141

2011-1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