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鹿毛球症发病机制与综合防治措施

  毛球症的主要病因是矿物质、微量元素、含硫氮基酸等营养物质缺乏或者饲养密度过大,并导致鹿只出现咬毛、食毛并继发胃弛缓、肠阻塞等症状。毛球症一般多在3~4月份发病,发病率高达90%以上,导致成年公鹿鹿茸产量和质量降低,并使幼年鹿生长发育不良,严重的病例在患病鹿的皱胃和小肠内形成大小不等的毛团,阻塞消化管造成死亡,给养鹿业带来严重危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毛球症防治措施:分群饲养管理,保证饲养密度合理;在饲料中补充矿物元素和含硫氨基酸,平衡饲料营养成分;对患病鹿可以灌胃泻药排除毛球,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养鹿业 毛球症 防治措施 发病机制

宋百军 常维毅 刘伍权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 132101 北京九漉祥云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22022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鹿业发展大会

长春

中文

217-219

2011-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