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1999年-2010年新生儿乙肝免疫效果监测分析
目的:通过对梧州市1999年至2009年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为国家免疫规划乙肝接种工作提供实施现场监测数据及建议。方法:采集接种满3针次酵母重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5微克/支)一个月以上的监测对象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LSA)法、免疫发光检测法检测HBsAg、抗-HBs。结果: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抗体阳性率在73.53%-87.47%之间。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及HBsAg、抗-HBs双阴率在纳入免疫规划前分别是0.96%、77.80%、21.23%,纳入免疫规划后分别是0.28%、84.80%、14.94%,各率纳入免疫规划前后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常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的4岁儿童血清抗-HBs阳性率及HBsAg、抗-HBs双阴率为53.00%和47.00%,与免后的7-18月龄组比较,分别下降37.50%、上升213.54%,HBsAg阳性率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实施各种措施使得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得到迅速提高,有效阻断母婴等途径传播,是抗-HBs阳性率提高、HBsAg阳性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从接种者依从性考虑,认为适当提高疫苗剂量以减少免疫失败现象应是此情况下一个更为有效的手段。免疫规划儿童4岁时乙肝抗体水平已有明显下降,但原乙肝感染状况未出现变化。
新生儿 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 免疫效果 监测分析
刘幼平
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国内会议
银川
中文
318-319
2011-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