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太平洋海域纺锤魬鰤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金枪鱼围网渔业在围捕由漂流人工集鱼装置聚集(DFAD,DriftingFish AggregationDevice)的鱼群时,会兼捕到许多中上层鱼类,其中最为常见的种类为纺锤鰤(Elagatis bipinnulata)。掌握兼捕鱼种基础生物学信息对于理解漂流物吸引中上层鱼类的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本研究收集了2010年10月-2011年5月期间由中国金枪鱼围网渔船捕获的194纺锤鰤并记录了生物学信息。结果显示:(1)样本叉长分布范围为300-906mm,平均叉长为693.27mm,95%置信区间为680.14-706.40mm,叉长分布范围内仅有一个峰值;(2)样本总体的性比为0.43∶1,雌雄性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x2=3.556,P=0.059>0.05);(3)样本中性腺完全成熟个体的最小叉长为593mm,估算得到的首次性成熟体长约为657.2mm;(4)37.3%的样本被捕获时为空胃,仅有24.1%的个体能在DFAD周围摄食到较为充分的食物;(5)纺锤鰤聚集到DFAD周围的原因不太可能是产卵,但不能排除摄食饵料生物的目的。
金枪鱼围网渔业 纺锤鰤 生物学特性
王学防 周成 朱国平 许柳雄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 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
国内会议
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七次学术交流大会
昆明
中文
45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