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弧菌对大黄鱼鳃粘液粘附作用研究
为了解河流弧菌对大黄鱼粘液的粘附作用,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新的粘附测定方法——间接ELISA法(最低检测值约104),并利用此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值、盐度、二价阳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因子以及不同培养阶段、抗体处理、营养饥饿等对河流弧菌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TSB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极显著强于TSA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P<0.01);河流弧菌能很好地黏附于大黄鱼黏液,黏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y=0.17821n(x)-1.6921(R2=0.9810);粘附量在28℃下孵育120min趋于饱和;粘附作用在温度25-30℃、pH值4-6、盐度5-15、条件下较强;在无Na+(盐度为0)时,几乎无粘附作用;Ca2+能显著加强河流弧菌的粘附作用,其作用明显超过Mg2+;果糖等8种碳水化合物均能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P<0.05);不同生长阶段河流弧菌的黏附能力不同,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菌的黏附量先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在培养24h后黏附量达到最大,而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其黏附量急剧下降;抗体处理后河流弧菌的粘附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饥饿处理后菌体的粘附量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海水中的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鳃粘液,其粘附作用不仅受细菌培养条件、营养状况等自身因素的显著影响,还与其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河流弧菌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
河流弧菌 大黄鱼 鳃粘液 粘附作用
朱苏琴 鄢庆枇 邹文政 李海平 胡石柳 纪荣兴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省高校水产科技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厦门 361021
国内会议
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七次学术交流大会
昆明
中文
47-48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